|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107

新能源汽车网xnyqc.cn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吃上了“定心丸”
新闻中心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吃上了“定心丸”
发布时间:2015-06-05        浏览次数:13818        返回列表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吃上了“定心丸”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由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一年半论证、国家有关部委再花一年多时间拟定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蓝图,是其后二十年行动的脚本。其中提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涉及新能源汽车内容不多但含金量高
虽然《中国制造2025》直接提及新能源汽车的部分只有一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足150个字,但含金量却很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明确肯定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政策;第二个层次“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出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必须掌握三大领域核心技术的新要求,比我们以前常说的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明显提高了档次;第三个层次“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则切中了我国汽车产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弱、不重视工程化、产业化的软肋,希望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第四个层次“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提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独立发展,形成完整科研、生产体系的要求,这可能预示着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第五个层次“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确定的是自主品牌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有如此丰富重要的内涵,将《中国制造2025》解读为我国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恰如其分。
明确汽车发展方向
这一纲领是我国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延续。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延长了5年,而且我们可以透过它约略看到2049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样貌。作为一部统筹全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虽然不可能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景详细描述出来,但其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确定了路线、确定了目标。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将为目前业界还在争论不休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我国汽车发展方向的”问题打上一个句号,给那些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企业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你走的路没有错”。同时给那些还在观望、犹豫的企业加一鞭,督促他们抓紧时间上路。因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我国汽车业发展的未来之车,是汽车技术新的爆发点,是汽车市场新的增长点,是汽车产业新的起点。
技术路线更加明确
如果加以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5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与2012年6月28日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有一处明显的不同。《中国制造2025》的表述是: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表述是: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前者与后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从原来定义的新能源汽车三大产品系列中删除了。这表明,我国新能源(22.91,0.850,3.85%)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更加明确,发展方向更加具体,那就是继续支持,或者说是只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插电式”已经不在其中。
《中国制造2025》中这一变化应该特别引起有关企业的关注,及时调整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产品构成。因为随着技术路线的调整,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和其他支持政策都可能发生变化。
新能源汽车+ 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今年以来,互联网+概念在我国产业界被反复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更是提出了互联网与电动汽车与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融合的新理念。
在《中国制造2025》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等都占有很大篇幅。然而在这当中,作为智能制造的产品和信息化的承载平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必然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她是一个平台,承载着智能制造、互联网、信息化一同前行。她还要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相结合,共同发展。“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中国制造2025》这一段描述,给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一个很准确的定位,也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本文作者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信息部主任)